SURL News

「他了解我」:中國前總理去世引發哀悼 - 也成為表達對習近平時代不滿的一種途徑

‘He understood me’: Death of China’s former premier sparks mourning – and a way to air frustration with Xi era

By CNN staff
8 minute read
Updated 1:46 AM EDT, Wed November 1, 2023

中國前總理李克強突然去世,引發了全國範圍內的哀悼和悲傷情緒。但對許多人來說,這也似乎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機會,可以表達對最高領導人習近平以及他所引領國家發展方向的不滿情感。

根據官方媒體的報道,李克強在上海因突發心臟病發作於上週五去世,享年68歲。他在今年三月退休後不久便去世,這一消息震驚了中國公眾。哀悼之情湧上了中國受嚴格控制的互聯網,而在他的童年故居和其他與他過去相關的地方,人們擺放了一大批黃色和白色的花束,構成了臨時紀念地。

在社交媒體帖子和夾在花朵致哀之間的手寫便條上,許多人紀念李克強的不是他的政策成就,而是他未能實現的抱負。李克強被廣泛視為被習近平排擠的人——習近平是中國一代中最有權力的領袖之一——被認為是共產中國歷史上最弱的總理之一。因此,許多哀悼者將焦點放在了李克強未能實現的願景上,他們認為,這些願景本可以引領中國走上一條與過去十年大不相同的道路。

新加坡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副教授阿爾弗雷德·吳說:“人們利用這個機會表達對習近平的不滿,這是一種憤怒——對現政權的憤怒。”

作為一位受過高等教育、富有改革思維的務實派,李克強曾被視為中國最高領導職位的競爭者之一。但最終他擔任了總理這一職務——通常該職位在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具有重要影響力,但李克強的政策制定權逐漸被習近平削弱,習近平實行了集中控制,並背離了共產黨近幾十年來的集體領導原則。

對許多人來說,李克強代表著一個不同尋常的中國潛在模式——一個更少受意識形態驅動、更少專制、更願意進行市場改革、創業以及與外界聯繫的中國。

悼念者分享了李克強的話語作為對他的致敬,但也是對習近平的不那麼明顯的批評。其中最常被引用的之一是李克強承諾,中國的改革與開放永不停止,就像“黃河和長江永不倒流”一樣。李克強的另一句話也被廣泛提及,作為對領導者行為將被歷史審視的含蓄提醒:“蒼天在看人們所做的事情。”

法國塞爾吉-坦普瓦斯大學中國研究教授張倫表示,這波悼念潮反映了過去十年來對習近平倒退政策的“日益不滿”:不斷加強的意識形態控制、不斷萎縮的個人自由以及不斷重提毛澤東時代的政治運動。

這種不滿情感的很大一部分也源於習近平連續三年的嚴格零Covid政策,這一政策損害了經濟,並使數百萬中國人不斷接受測試、隔離和城市封鎖。在全國範圍爆發大規模抗議後,這些嚴格限制被突然解除。

此外,還有關於中國經濟下滑以及對外界的向內轉向的持續困惑和絕望感,這些情感都在尋找出口,張倫表示。

他說:“儘管李克強不是如此高產的歷史或政治人物,但他為人們提供了表達不滿的機會。在一個真相被沉默、虛假、浮誇言辭盛行的時代,李克強堅持的基本原則已經變得非常珍貴。展示基本的良心,說幾句誠實的話足以贏得公眾的點贊。這反映了人們的憤怒、絕望和對現實的不滿,這一切都投射到了李克強身上。”

在支持者中,李克強被認為是一位關心弱勢群體並願意為他們發聲的領導者,即使這與黨的更加凱旋勝利的敘事相悖。在社交媒體上,許多用戶感謝李克強公開承認,儘管官方宣傳吹噓習近平消除貧困的勝利,但仍然有6億中國人,即約40%的人口,每月收入僅為1000元(137美元)。

一條高度評價的評論在後來消失之前寫道:“只有他了解我,我已經四年沒有穩定的工作了。”

友善的面孔
在過去的十年裡,中國人民習慣了在困難和悲劇時期看到李克強的身影。他經常是派遣的最高黨官員,前往自然災害受災地區表示慰問,並與受災人員握手,無論是洪水、地震還是大流行。

當新冠病毒在2020年初爆發於中國中部城市武漢時,李克強前往那裡——比習近平晚了將近兩個月,後者在該病毒在該市基本得到控制後才進行了同樣的訪問。

許多哀悼者懷念李克強的平易近人的風格和同情心。他們分享了捕捉到他與年輕人進行的許多漫遊時的即興互動的視頻,這通常與習近平常常緊張的公開態度形成鮮明對比。

在一段當時廣受歡迎並在本週重新分享的視頻中,李克強在去年五月的雲南省一所大學出現,沒有戴口罩,當時許多地方政府正加強零Covid限制,以避免上海的兩個月封鎖。

在告別一群學生時,李克強祝願他們找到夢寐以求的工作,這被許多年輕人視為對他們應對創紀錄的青年失業問題的一種慰藉,儘管這是間接的。

相比之下,習近平曾告誡年輕人要放棄“嬌慣”的方式,要“吃苦耐勞”——這是中國的一種忍受困苦的說法。

在本週在線分享的另一段舊視頻中,一名大學生要求與李克強握手,以便他可以“炫耀”,使用了一種可能會受到黨的宣傳家們反感的粗俗互聯網俚語。但李克強伸出手握住了學生的手,微笑著問:“你現在成功了嗎?”

新加坡的專家吳說,李克強展示了在中國官僚體制內越來越少見的人道一面。

“每個人看起來都像機器,沒有個人情感,沒有同情心。但他看起來不同——人們記得那一點,”他說。

黨內領導去世通常是一個敏感時刻
在中國,一位高級領導的去世通常對執政的共產黨來說是一個複雜而具有挑戰性的時刻。由於對政權的公開批評受到嚴格抑制和嚴厲懲罰,對受歡迎的官員的公開哀悼可以成為人們表達對領導層不滿的集結點。

1976年,毛澤東時代備受喜愛的總理周恩來去世時,悲痛的公眾參加了大規模的紀念活動,以表達他們對文化大革命的不滿,該革命引發了十年的動盪、暴力和混亂。

十多年後,被排擠的改革派領袖胡耀邦的去世引發了大規模的哀悼,演變成北京天安門廣場及中國數十個其他城市上的爭取民主的抗議活動。

由大學生領導的這場運動最終以血腥的軍事鎮壓結束,造成數百人,甚至數千人的示威者喪生,並開啟了另一段意識形態一致的時期。

共產黨在習近平領導下極大地增強了其監控力量,再次對最近去世的領導人進行了打壓,限制和塑造了在線和現實生活中的悼念活動。

在社交媒體上,審查員已刪除了顯示李克強改革傾向或任何可能與習近平不利比較的視頻和帖子。

熱門微博網站封鎖了對馬來西亞歌手梁靜茹的《可惜不是你》的搜索。近年來,每當世界領導人去世時,一些中國用戶都使用這首分手歌來表達類似的情感。

在中國東部安徽省省會合肥的李克強童年住所外,一排政府工作人員站在守衛哀悼人群,敦促人們不要逗留,並檢查他們花束上附加的卡片,根據社交媒體帖子和照片的目擊者所言。

地方政府還在監控和保持存在於其他主要哀悼場所,包括李克強在安徽一個偏遠村莊的祖居,以及中國中部河南省省會鄭州市的市區廣場,在那裡李克強二十年前曾擔任高級官員。

在其他城市,花束和便條偶爾出現在大學校園、公共廣場和濱水公園,但根據社交媒體帖子,一些已被清除。

新華社週二報道,李克強的遺體將於週四在北京火化,全國各地將降半旗誌哀。新華社稱李克強被“讚譽為優秀的中國共產黨黨員、經過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和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和黨和國家領導人”。

法國的專家張表示,中國當局將謹慎處理公眾情感,避免可能引發憤怒的行動。儘管李克強的去世不太可能在此時引發大規模的抗議運動,但它仍然可能成為未來抗議運動的眾多預兆之一。

“在這一短暫的不滿情緒宣洩之後,公眾的不滿情緒將繼續積聚,”張說。“李的去世打破了對潛在替代方案的所有希望,絕望感只會積累,增加了未來的不確定性。”

原文與圖片連結

> 回首頁看更多新聞 <

你可能也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