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RL News

美國最高法院將審理槍權與家暴防護的衝突案件

Guns rights and domestic violence protections collide at US Supreme Court

By Andrew Chung
November 6, 20237:26 PM GMT+8

11月6日(路透社)- 當一家位於新奧爾良的上訴法院推翻了一項旨在保護家暴受害者免受槍支威脅的聯邦法律時——這是美國最高法院周二將要審理的案件——德州塔蘭特縣保守派擁槍的地區檢察官菲爾·索雷爾斯(Phil Sorrells)表示不同意。

他在一次採訪中說:“當他們涉及到這種親密伴侶暴力時,他們不需要擁有會加劇這種暴力的武器。我們認為這是對你權利的一個小限制,是有道理的。”

該法律規定,被家暴限制令約束的人持有槍支是犯罪。這起案件是最新的一起重大的槍權爭議,將在最高法院進行辯論,該法院的6-3保守派多數對美國憲法第二修正案下的“持有和攜帶武器”權利採取了廣泛的看法。

德州一名叫做薩克伊·拉希米(Zackey Rahimi)的男子,根據法庭記錄,因在塔蘭特縣攻擊他的女友而被發出此類限制令,並因違反該法律而認罪,他挑戰這條法律,稱其違反了第二修正案。

在這個對於如何解決槍支暴力問題意見嚴重分歧的國家裡,共和黨人和保守派通常希望減少槍支限制,而民主黨人和自由派往往提倡槍支管制。在這起案件中,許多槍權團體和保守派或自由主義法學學者支持拉希米的挑戰,而許多自由派和槍械安全組織則反對。

但這個案件也有點打亂了這些假設。

例如,索雷爾斯(Sorrells)是一位保守的共和黨人,他提交了一份支持該法律的簡短陳述。與此同時,一些公共辯護人,他們代表貧困的客戶,並經常擁護一些自由派的事業,比如對抗警察和判決中的種族不公,他們敦促法官推翻這條法律。拉希米(Rahimi)是由一名公共辯護人代理的。

“這個特殊的案件涉及到一系列的問題——從持有和攜帶武器的權利,到過度刑事化,再到其中的一些問題——這真的挑戰了人們的世界觀,”懷俄明大學法學教授和槍權專家喬治·莫克薩里(George Mocsary)說。“你從政治和意識形態的各個方面,都能看到這種對基本信念的廣泛質疑,以及如何處理相互衝突的信念。”

最高法院將聽取拜登政府對第五美國巡迴上訴法院的裁決提出的上訴,該法院認為,根據最高法院在2022年作出的一項裁決,該法律違反了第二修正案,該裁決為判斷槍支限制的合法性設定了一個嚴格的新標準。

索雷爾斯(Sorrells)是一位共和黨人,他在前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的支持下當選為地區檢察官,他認為第五巡迴法院的決定是錯誤的,因為第二修正案,就像其他憲法權利一樣,並不是絕對的。

“歷史傳統”

第五巡迴法院的決定是基於最高法院的一項名為《紐約州步槍與手槍協會對布魯恩(New York State Rifle & Pistol Association v. Bruen)》的裁決,該裁決要求槍支法律必須“與國家槍支管制的歷史傳統相一致”,才能通過第二修正案的挑戰。

拜登政府表示,該法律應該繼續有效,因為美國有一個悠久的傳統,即從被認為危險的人手中奪走槍支。它還強調,槍支的存在會大大增加家庭暴力事件變成致命的可能性。

拉希米(Rahimi)被指控,在他因在停車場襲擊他的女友,拖拽她,並後來威胁要射殺她,被法院發出家庭暴力限制令後,警察在他的擁有中發現了槍支,法院文件顯示。

這個案件吸引了數十份簡短的陳述,試圖影響法官們。一些(但不是全部)公共辯護人團體敦促法官們廢除這條法律,他們認為,解除他們客戶槍支的限制令往往太容易獲得,並且對被告來說在程序上不公平。

一些公共辯護人團體也支持布魯恩(Bruen)的裁決,因為它推翻了一項他們認為主要針對黑人和西班牙裔的紐約槍支規定。

密歇根大學法學院教授伊夫·布倫西克·普里姆斯(Eve Brensike Primus)說,雖然有些人可能會感到驚訝,公共辯護人會反對從受限制令的人手中奪走槍支,但他們是想確保擴大的第二修正案適用於他們的客戶“而不僅僅是那些有財富或有特權的人”。

“你可以看著它,說這不是他們的‘進步’。但在某種程度上,它確實是,而且它與許多公共辯護人辦公室的反監禁使命是一致的,”普里姆斯補充說,她負責一個公共辯護人培訓機構。

一些檢察官,如索雷爾斯(Sorrells),以及一些前州首席法官,包括兩位由共和黨德克薩斯州州長任命的人,都在簡短的陳述中堅決捍衛了這項法律。

“我在提交這份文件時所說的只是,‘看,不要把這個從我的工具箱裡拿走,’”索雷爾斯說。“這是一個很好的工具,我們可以用它來保護我們社區的人免受暴力犯罪者的傷害。”

這是紐約的安德魯·鍾(Andrew Chung)報導;由威爾·鄧納姆(Will Dunham)編輯。

原文與圖片連結

> 回首頁看更多新聞 <

你可能也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