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RL News

川普提高鋁和鋼鐵進口關稅 再掀貿易戰波瀾

Trump raises tariffs on aluminum, steel imports in latest trade war salvo

By Steve Holland, David Lawder and Andrea Shalal
February 11, 2025 9:28 AM GMT+8

華盛頓2月10日(路透社)——唐納德·川普總統於週一將鋼鐵和鋁進口關稅大幅提高到一律25%,「沒有例外或豁免」,這項措施旨在幫助陷入困境的行業,但增加了多邊貿易戰爆發的風險。

川普簽署了兩份公告,將美國對鋁的關稅從之前的10%提高到25%,並取消了國家豁免和配額協議以及針對这两种金屬的數十萬種特定產品的關稅豁免。一位白宮官員確認這些措施將於3月4日生效。

這些關稅將適用於來自加拿大、巴西、墨西哥、南韓和其他此前在豁免條款下免徵關稅進入美國的國家的數百萬噸鋼鐵和鋁進口。

川普告訴記者,這項措施簡化了對这两种金屬的關稅「以便每個人都能明確了解其含義」。「一律25%,沒有例外或豁免。所有國家,無論來自哪裡,所有國家都適用。」

川普後來表示,他將「慎重考慮」澳大利亞關於鋼鐵關稅豁免的請求,因為該國與美國之間存在貿易逆差。

這些公告是對川普2018年根據《貿易擴張法》第232條為保護國內鋼鐵和鋁製造商而實施的以國家安全為由的關稅措施的延續。一位白宮官員表示,豁免削弱了這些措施的有效性。

川普還將實施新的北美標準,要求鋼鐵進口必須在該地區「熔化和澆鑄」,鋁則需「冶煉和鑄造」,以遏制美國進口少量加工的中國和俄羅斯金屬,這些金屬繞過其他關稅。

這項措施還將關稅擴展到使用外國製鋼材的下游產品,包括結構鋼、鋁擠壓件和預應力混凝土用鋼絲。一位白宮官員表示。

川普在白宮簽署命令時說,他將在週一採取行動後,在接下來兩天內宣布對所有對美國商品徵稅的國家實施報復性關稅,並表示他也正在考慮對汽車、半導體晶片和藥品徵收關稅。

當被問及其他國家對他的新關稅可能進行報復時,川普說:「我不介意。」

川普的貿易顧問彼得·納瓦羅表示,最新的措施將通過加強國內鋼鐵和鋁製造商來鞏固國家安全。

他告訴記者:「鋼鐵和鋁關稅2.0將結束外國傾銷、提升國內生產並確保我們的鋼鐵和鋁行業成為美國經濟和國家安全的支柱產業。」

美國數據顯示,去年鋁冶煉廠僅生產了67萬公噸的金屬,遠低於2000年的370萬公噸。近年來,肯塔基州和密蘇里州的工廠關閉使得該國很大程度上依賴進口。

加拿大憑藉其豐富的水力發電資源,去年佔美國原鋁進口量近80%。

根據美國鐵鋼協會的數據,2023年鋼材進口占美國鋼材消費量約23%,其中加拿大、巴西和墨西哥是最大的供應國。

加拿大的工業部長表示,美國關稅「完全不合理」,因為加拿大鋼鐵和鋁支持了美國防衛、造船、能源和汽車等關鍵行業。

他在一份聲明中說:「這使得北美更具競爭力和安全。我們正在與國際伙伴進行磋商以審查細節。我們的回應將明確且經過調整。」

冷戰貿易法
川普在2018年首次根據冷戰時期的一項國家安全法律對鋼鐵和鋁徵收關稅。他後來授予幾個國家豁免權,包括加拿大、墨西哥和澳大利亞,並與巴西、韓國和阿根廷達成無關稅配額協議。

川普的繼任者前總統喬·拜登後續為英國、日本和歐盟談判了無關稅配額。

美國鋼鐵製造商協會主席菲利普·貝爾表示:「我們讚揚總統對鋼鐵進口徵收25%的關稅並取消基於過時數據的豁免、例外和配額。」

這些數據基於2015年至2017年的進口水平,已不再反映當前市場動態,貝爾說。

在這項聲明之前,美國鋼鐵和鋁製造商的股價上漲,而歐洲和亞洲鋼鐵製造商的股價下跌。

歐盟委員會表示,看不到徵收這些關稅的理由,並稱總統烏爾蘇拉·馮德萊恩將於周二在巴黎舉行的人工智慧峰會期間與美國副總統JD范斯會面。

在韓國,工業部召開鋼鐵製造商會議討論如何最小化關稅的影響。

互惠關稅
川普承諾在週二或週三詳細介紹他的互惠關稅計劃。他長期抱怨歐盟對汽車進口徵收10%的關稅,遠高於美國2.5%的汽車稅率。然而,美國對皮卡徵收25%的關稅,這是底特律汽車製造商如通用汽車的重要利潤來源。

根據世界貿易組織數據,美國加權平均關稅率大約為2.2%,相比之下印度為12%,巴西為6.7%,越南為5.1%,歐盟為2.7%。

印度總理莫迪正準備在周三與川普會面之前削減關稅,這可能會促進美國出口,印度政府官員說。

川普此前稱印度是「貿易領域的大欺凌者」,他的首席經濟顧問凱文·哈塞特在接受 CNBC 訪談時特別指出該國有著「極高的」關稅。

川普已經威脅對美國的兩個最大貿易夥伴加拿大和墨西哥的所有進口商品徵收25%的關稅,稱他們必須採取更多措施來阻止毒品和移民越境。在一些邊境安全讓步後,川普暫停了這些關稅直到3月1日。

報導由史蒂夫·霍蘭德、安德烈亞·沙拉爾、傑夫·梅森和大衛·勞德;撰文由大衛·勞德、安迪·薩利文和凱文·里菲;額外報導由墨爾本的莉迪婭·凱利、大衛·林根格倫和科斯塔斯·皮塔斯;編輯由巴巴拉·劉易斯、莎朗·辛普頓、丹·伯恩斯、尼克·齊米因斯基、大衛·格雷戈里奧和林肯·費斯特。

原文與圖片連結

> 回首頁看更多新聞 <

你可能也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