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體墓葬揭露2100年前東亞帝國戰爭中的屠殺 victims
Mass grave reveals victims of a 2100-year-old massacre in war between East Asian empires
10 MAR 2025 11:20 AM ETBYTAYLOR MITCHELL BROWN
f t中國長城北部要塞外,在現今蒙古國境內有一處大規模墓葬,記錄了一場屠殺事件。這些距今約2100年的屍骸中至少包含17具骨骼,顯示出遭擊打、肢解和斬首的痕跡。數個頭骨被埋在沒有相應軀體的地方。
自從16年前發現這個恐怖場景以來,考古學家一直困惑不已。他們相信這些遺骸屬於在漢朝與遊牧民族匈奴之間戰爭中陣亡的士兵,但無法確定墓中的屍體是哪一方的戰士——這一點可能揭示誰在這場關鍵衝突中控制了該要塞。現在,科學家們終於可能會得到答案。上個月發表於《考古科學雜誌》的一項研究中,一個科研團隊對古代DNA進行測序並分析骨骼中的同位素來確認死者身份。
應用生物人類學中心的馬里奧·諾瓦克對這種結合傳統考古和歷史與先進實驗室技術的偵探工作讚賞有加。這為一次導致漢朝在該地區佔主導地位的戰爭增添了新細節。「這是如何進行這些類型研究的一個極佳範例。」
2000多年前,位於蒙古國南部一個被稱作八萬布勒格的要塞標誌著漢匈戰爭的前線——這是一場東亞兩個最強大帝國之間一連串激烈的衝突。最終,漢朝取得了勝利。「經歷了200年的戰爭後,匈奴被徹底擊敗,其中一些人逃往西方,」研究的通信作者、俄羅斯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阿列克謝·科瓦列夫表示。(他們的一些後裔組成了後來稱為匈人的劫掠群體。)
此前在該地點的工作使一些研究人員得出結論認為,八萬布勒格就是中國歷史記載中提到的一個要塞——受降城。記錄顯示它是由漢朝於公元前104年建造的,但其位置已經爭議了數百年。
科瓦列夫解釋說,大量證據表明,包括該要塞的建築風格和貨幣、陶器和軍事裝飾品等文物在內,這些都說明最初是漢朝建設並控制著這個要塞。例如,在之前的挖掘中出土了几塊弩機碎片以及數百枚與弩相關的箭頭——這些技術只有漢朝擁有。
然而,有些人質疑該地點是否真的是漢朝的要塞,科瓦列夫說。
2009年,正在要塞工作的考古學家注意到骨骸從附近河岸露出。當他們挖掘這處大規模墓葬時,揭開了一幕慘烈的場景。「根據這些人的姿勢來看,他們在被殺時是跪著或躺著的,」科瓦列夫說。「有一名受害者躺在背上試圖用手遮住自己,所以他的手臂和腿被切斷了。」
研究人員仍不清楚這些屍體是漢朝守衛要塞的士兵,還是攻城失敗的匈奴戰士。
為了找出答案,由科瓦列夫同事、吉林大學共同作者崔銀秋帶領的團隊獲取並測序了14具骨骼中的DNA,並將結果與該地區其他古代人群進行比較。他們發現大規模墓葬中屍體的遺傳背景最接近中國黃河流域的古代群體。
骨架的化學成分提供了進一步的支持。研究人員分析了骨骼中某些同位素的比例,這些比例會根據人們成長的地方和所吃的食物而有所不同。
結果顯示,這些士兵並非來自蒙古高原,他們有著豐富的植物和肉類飲食——這種模式更符合漢朝而不是主要以肉奶為主的匈奴。
最終,證據表明匈奴殺死了在要塞附近遭到伏擊的一個小分隊並將其肢解。科瓦列夫說:「匈奴沒有留下任何俘虜。」
密西根大學專門研究東亞歷史的考古學家米勒(Bryan Miller)雖然未參與該研究,但對確定受害者身份的努力表示贊賞。他認為這種分析表明要塞確實由漢朝士兵守衛,消除了關於誰建造和運營要塞的所有疑問。不過他表示,在確認該地點確實是受降城之前還需要更多的證據。
未來,科瓦列夫希望進一步探索八萬布勒格,以揭示其過去並保護其未來。他說目前只有不到10%的地點已經被挖掘,而現代的掠奪者經常在此搜刮鐵、青銅等金屬紀念品。
「使用探測器的人正在這裏活動,」科瓦列夫表示——現在,保護要塞的責任落在了考古學家身上。